数量寥寥、题材失衡 儿童电视剧怎样才能“热”起来?

发布时间:2024-12-27 15:06:08 来源: sp20241227

  【影视锐评】

  正值寒假,家长和小朋友挑选“精神食粮”时发现,可选择的儿童电视剧并不多,在大众层面产生过广泛影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质儿童电视剧,仍是很多年前播出的经典作品。而新近创作的大多昙花一现,播出时反响不大,播出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儿童电视剧在青少年文化娱乐生活中基本处于缺位状态。

  儿童电视剧是指专门为儿童观众打造,贴合儿童接受能力,符合儿童心理特性和儿童审美需求的电视剧。这种电视剧类型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电视剧的萌芽时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以及电视行业的百花齐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儿童电视剧进入发展快车道。市场曾涌现一批优秀作品,如探讨父子关系话题的《好爸爸,坏爸爸》,描写三毛一路乞讨到大上海后遭遇的《三毛流浪记》,讲述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各种有趣故事的《家有儿女》等。近几年,儿童电视剧市场降温明显,新创作品数量变少、题材也趋于单一。2018—2023年青少题材电视剧在全国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中的部数占比依次为4.34%、5.50%、3.47%、1.55%、3.76%与5.13%,其中只有2019年的14部青少题材电视剧在题材分类上涵盖了当代、现代、近代、古代四类,且当代题材为11部,在部数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三类题材的总和;其他五年的题材分类最多只包括两类。

  数量寥寥、题材失衡的背后,是儿童电视剧市场环境发生深刻改变。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孩子们每天放学后观看儿童电视剧的收视习惯被改变,包括儿童电视剧在内,适合儿童观看的视听内容都可以在视频网站上随时随地观看。面对海量国产动画作品、多元少儿内容,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接受更务实、更具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而孩子又倾向于选择形式更吸引人、更符合自身审美需求的动画产品。多种因素叠加,儿童电视剧市场呈式微之势。

  不仅市场遇冷,创作也遭遇“寒流”。具体而言,儿童电视剧以儿童为主要观看对象和表演者,因而在叙事视角、情节设计、拍摄手法、现场调度等方面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心理特点,把握好内容深度与趣味性之间的平衡,既不能因太过拔高而失之于说教,也不能在俯身太过中陷入内容低智化的泥沼。儿童电视剧的这些特质对创作者的阅历、素质和人文修养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儿童电视剧因涉及真人演出、特效技术、置景等环节,制作成本并不低,但在衍生品开发上空间较小、IP形象也难以保持稳定性。从商业角度考量,与动画片等其他门类的儿童影像产品或电视剧的其他题材类型相比较,市场前景不明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和创作的积极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近年来的儿童电视剧毫无可观之处。《米小圈上学记》《虫虫世界漫游记》等作品在情节设计、创作手法、技术运用、题材开掘上做出了新的探索。例如,《米小圈上学记》以性格顽皮的小学男生米小圈的视角观察世界,在竞选班长、争当升旗手、加入足球队等日常生活中展现孩子对公平竞争、追逐梦想的个性化思考;《虫虫世界漫游记》以虚实结合的拍摄方式打造“虫虫空间”,为知识科普营造一方影像天地。这两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市场和观众的正向反馈。不过,单篇的精彩终究不能掩盖整体的苍白。

  那么,儿童电视剧,怎样才能“热”起来呢?首先,题材要“热”。儿童阶段是人生的起点,与儿童有关的故事、素材,应关涉人生的万千风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电视剧从来不与“冷门”挂钩,创作者应进一步开掘创作资源,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自传统文化和文学热土中不断汲取灵感。例如,动画网剧《故宫里的大怪兽之洞光宝石的秘密》既基于热门童话IP,又对故宫的宫殿、脊兽进行了新的视听呈现,还对“真人+CG”的创作手法加以尝试,为儿童电视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其次,创作者的心要“热”。孩子的心灵是一方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成长。一部优秀的儿童电视剧对孩童的影响往往深远而绵长。因此,创作者应该用平视的视角和代入的心态与儿童对话,用温暖的眼光看世界,在看似简单平凡的故事中注入深层的哲思和艺术思考,为孩童的成长道路种下一颗颗等待开花的种子。

  最后,儿童视听产业也应在不断探索中“热”起来。从长远来看,从业者对儿童电视剧创作的积极性和商业效益的提升应是一体两面、互相成就的关系。未来应进一步夯实儿童电视剧在视听产业链中的位置,如开发热门剧集的儿童版衍生剧,探索剧集之间内容、产业的联动等,推动优秀创作者与成功商业模式之间的“双向奔赴”。

  曾有论者以“守护心灯”表达儿童题材文艺作品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呼唤更多充满正能量的经典儿童电视剧和形象出现,点亮每一颗追求美好生活的稚嫩心灵。

  (作者:李璇,系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编辑)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