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34:44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北京3月21日电(崔白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交往密切的今天,民心相通在文明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中国与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带来机遇,世界的和平繁荣也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以务实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一系列重大实践成果。
王义桅表示,当今世界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民心不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也是目的。
“中国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还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文化智慧和新时代方案。”王义桅说,探索民心相通之道,是希望催生民心相通的“全球南方”实践,促使“全球北方”反思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新书发布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图为该书主要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致辞。 崔白露 摄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张建国认为,今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密切,人民之间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国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还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民心相通可通过促进人民之间的交往,推动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是以缔造国家间持久和平为导向的重要理论创新。
面临新形势新变化,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成为多位专家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看来,真正做好民心相通,需要在国际传播中找到四个“共”——共同点、共通点、共情点、共鸣点,否则很多传播会传而不达、传而不通。
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表示,中国近年来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主张、新政策、新倡议,背后包含了中国的文化理念,如果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很难理解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真正内涵,因此当前更需要宣介文化理念层面的内容,而不仅仅只停留在展示中国舞蹈、书法、饮食的层面。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认为,民心相通是外交的本质,而非仅限于公共外交或民间外交。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的方式有时比故事的内容更重要,民心相通不仅是讲好自己的故事,还要以他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注重理解和沟通的双向性。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发布。图为新书发布会现场展示的书籍。 崔白露 摄王义桅作为主要作者的新著《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北京出版,多位学者在新书发布会上围绕中国公共外交展开讨论。
该书从政治体制、宗教、历史、文化、国民性等方面分析民心相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案例形式梳理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与东盟、中澳、中非、中拉之间民心相通工作,并对大数据时代、后疫情时代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开展公共外交提出建议,是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又一力作。(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