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5:39:48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社 北京4月26日电 (记者 庞无忌)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的诸如伦理、安全等挑战,业内人士呼吁要给人工智能“装上刹车再上路”。
26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间隙,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所谓“刹车”就是一套针对人工智能潜在风险的治理体系,它可以对滥用、恶用、误用人工智能等潜在风险进行合理规制。
4月26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间隙,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接受媒体采访。 中新社 记者 田雨昊 摄薛澜解释,这套治理体系分多个层次。从国家层面来看,2019年,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八条原则;2021年,《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发布。
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多部法律法规密集出台。如:针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针对“骑手困在算法中”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算法的规制,以保护劳动者、消费者的权益;2023年7月,中国出台全球范围内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首个管理办法。再加上鼓励企业加强内部机制建设,薛澜认为,上述多层次、综合性措施可以保证人工智能“上路”是有“刹车”的。
薛澜还谈及当下各国对人工智能态度的差异。他指出,总体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人工智能态度积极。调查显示,超70%中国公众是持积极态度的;但在北美和欧洲,持积极态度者不到50%。他认为,这一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各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差别。他以人脸识别技术举例称,中国是人口大国,时常有需要短时间内实现高通量的情景,最典型的就是在火车站。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能够实现更好的应用。(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