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2:55:49 来源: sp20241114
7月24日,记者从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悉,日前该院侯亮亮团队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还原了距今4000年左右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先民和动物的食谱,重建了先民的家畜饲养方式及生计方式,讨论了促使当地社会复杂化的物质基础。
史前跨欧亚大陆农作物和家畜的传播,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还促使农牧混合经济模式在中国北方地区出现和传播。其中,新的生产力要素如牛羊的饲喂,日益成为改变和推进社会复杂性进程的重要因素。
侯亮亮介绍,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北方不同地区纷纷涌现出各自的文化中心。有证据显示,欧亚大陆农作物(如大麦、小麦)、家畜(如牛、羊)及金属(如青铜器)传播与交换的强化,对相关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尤为明显。
“在粟黍农业和家猪饲喂基础上,新增了牛羊等新的生产力要素,推动了不同文化的大发展。”侯亮亮说。动物考古研究显示,牛羊在家养动物中所占的比例大体呈现由少到多的趋势,这使得黄土高原众多不适宜种植粟黍的深沟大壑变成了优良牧场。同时,牛的畜力及羊的二次产品(奶、毛等)开始被开发和利用,粟黍农业对牛羊的饲喂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团队以山西兴县碧村遗址3例人骨和53例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了部分先民及家猪、家犬主要以碳4类粟黍类食物为生外,还有部分先民及牛、羊以碳3类和碳4类混合食物为生。
“从中可以看出,牛羊既在野生系统中生存,又食用一定量的粟黍类食物。当地众多深沟大壑并不适合粟黍农业发展,却适宜放牧牛羊,这无疑能增加物资产出。同时,外来牛羊没有侵占传统家猪的饲喂规模,反而优化了粟黍资源的利用。”侯亮亮说。
(记者韩荣)
(责编:郝孟佳、李昉)